让幸福来敲门吧 忘记过去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丽塔梅布朗 如果你总是不肯忘掉过去你就无法变得幸福快乐。你犯过错误吗?你有过很糟糕的经...
香港公立医院看病记
半个月前胸前起了个包,自我诊断是火疖子。我没管它,后来开始红肿、流脓,自己用碘伏和红霉素眼膏处理了几天,包比以前小了一些,但并不明显,而且一触即痛。于是不敢再做“蒙古医生”,由老婆陪着去香港公立的邓肇坚医院看医生。
医院并不远,按理早该来了。之所以一拖再拖,除了以为几天就会下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讲粤语,怕沟通起来麻烦。这回是硬着头皮去的。
不过,一个半小时下来,看病的经历堪称愉快,遂将一点体验和细节记录下来,以期对内地医院有所启发和借鉴。
到医院的时间是两点多一点儿,先去普通科门诊缴费,也就是相当于内地的挂号。这道程序需要出示身份证、住家地址和电话等个人信息,因为香港居民在公立医院看病。药不花钱,所以需要验明正身。
挂号费是45港币,不分内科外科或者更细致的科室。“4点钟行吗?”征得我认可后,窗台后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个大约64开大小的浅黄色简易文件夹—一个有我姓名和条形码的“小黄本”,也就是一本医疗记录册。一张纸条上打印着如下内容:8诊室门就诊,序号为24,就诊时间是下午4点。
我同时被告知,每次就诊都需要提供这个“小黄本”,不管前往哪家公立医院——这一点很好,不用换家医院就要重新建一个病例本,有利于节约资源。
挂号时医院就会告知患者准确的就诊时间,这一点很贴心。知道了准确的就诊时间,就不用在医院苦等了,也可以分流就诊的人群。我们于是到附近的银行办了点儿事,约一个小时后,返回医院,坐在8诊室门前等候。诊室的门前有几排椅子,大概因为人人知道自己的就诊时间,没必要一直等,所以在我等候的时间段里,椅子上一直没坐满人。
按医疗记录册上的提示,我在等候的时间里,用旁边的自动测压机量了血压、测了身高与体重,机器吐出的打印数据显示一切正常。整个缴费、候诊区约200平米,有三处放置了自动量血压、测身高与体重的器械,足敷使用。
候诊室的中间,坐着内地医院中没有的角色——身穿深绿色工作服的“业务支援”,其职能有点像“不管部部长”,专管与患者候诊有关的一切事情。比如我们刚刚缴完费来到候诊区,一个“业务支援”立即过来看我们的单子,然后将8诊室的位置指给我们。再比如,向每个刚进候诊室的患者发放口罩。不仅医生,患者也要戴口罩。老婆的口罩戴反了,被“业务支援”看到,过来指点正确的方式。
每个候诊室的门前,都有一个电子显示牌,按序号通知患者进去就诊,不用医生在里面喊,也便于患者清楚什么时候轮到自己。4点16分,显示牌上出现“24号”的字样,该我了。
诊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宽敞,要比内地大医院的医生诊室宽大不少。比较起来,缴费处工作人员与“业务支援”的空间要逼仄得多了。第二个印象是东西多:内地诊室除了一张桌子,往往四壁萧然,没什么东西。这个诊室可好,电脑、书籍、小器械等,还有一张供检查用的床,满满当当。医生叫护士,按右手边的铃即可。给我看病的十来分钟里,医生按了两次铃,每次,几乎都是手刚拿开,护士即推门而入。
感觉得到,医生在这里处于相当中心与权威的位置。
医生看了我的患处,认为不是大问题,开了一种抗生素药和一种消炎药,告诉我需要护士清洗伤口。这个环节中,印象最深的,是医生给患者的诊断意见即时输入电脑,当场打印出来,放在“小黄本”里,而不是手写。这样一来,患者就不用面对常见的医生那一手“金蛇狂舞”“蚯鳝暴扭”的字了。
出了诊室,去清洗伤口。刚到清洗室门前,“业务支援”出现了,告诉护士:是说普通话的。护士有些歉然地说:我的国语说得不好呀。我说:挺好的挺好的。
清洗时,护士拉上一个布帘,与外面隔开,然后从架子上整齐码放的几摞蓝包中取下一个,打开,里面是一叠整齐的小块方形纱布、两个塑料钳子,还有一个蓝色的小托盘用来盛放药水。一个患者一个包。处理完后,将包打上,应该是消毒之后再用。
至今,我已经去清洗了四次伤口,每次都是不同的护士,每次清洗时,都被问询到“疼不疼”,声调均相当柔和、亲切。最近一次,还被护士问起这几天是否冲凉,并被告知可以在来换药之前冲凉,冲凉时用凉水对着伤口将浴液冲掉。为防我没听懂其意,这位护士还让我复述一遍她的话。
最后的一道程序是拿药。先到一个窗口递交药方,拿到一个号码,然后坐在大厅里等待叫号。这一点似乎与内地一般医院不同,显然,这样的安排,使每个患者不必直接将药方交给药房,然后站在窗前等待药房人员捡药。
与在内地医院拿药最大的不同,是内地医院往往需要排大队。这家医院的药房则有一个独立的大厅,有约一百个座位的椅子。药房的窗口上方,悬挂一个很大的黑色电子显示屏,上面一次显示十几个号码。患者的号码出现在屏幕上,意味着药已捡好,才起身去排队,其他的坐在椅子上等候即可。排队者站在一条绳子拦成的通道内,快到拿药的窗口前有道黄线,排到的人才能越过黄线,站到窗口前领药。
电子屏幕上显示取药号码的同时,广播里同步用英语、粤语播出排到的号码,语调极其柔和,近乎催眠,听长了也不觉得吵闹、心烦。
这家公立医院规模不算大,但药房里人手很多,有七八个工作人员在捡药、发药。因此尽管有近百人在等候,但取药的速度很快。我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药都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没有五花八门的包装,也没有成份说明。袋子上贴有一张纸条,上面除了标示用法之外,还写有“小心放置,以免儿童误服”的字样。
香港公立医院的药,除了价格贵者,一般不用患者掏钱,而所有的药由香港医院管理局统一采购,包装简单,药量不多。想起半个多月前在北京看颈椎,花了280元钱照了肌电图,结论是“在正常范围”。但医生还是相当豪放地一口气开了6种药,花去我近700块钱,不禁唏嘘。
值得一提的,还有医院的候诊室里建有盲道,方便盲人患者就诊。此外,医疗记录“小黄本”里夹有一张“重要通告”,也值得一记。通告的内容是告诉病人,医院的员工可能请病人提供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将用于健康护理,以及发生灾难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公共部门。这是出于对病人隐私的尊重而做的提醒。
省时间、不累、被照顾得很仔细,是这次看病的主要体验。需要说明的是,从药房近百人拿药的事实推测,这家医院尽管称不上是大医院,规模也不算太小,但看病、取药过程有序、流畅,服务质量上乘。作为内地人,对其身为公立医院而有如此优良的服务,难免深有感慨。
环视医院所有显眼的地方及角角落落,没有任何“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之类的标语口号,也没有什么承诺性的宣示。但每个环节和细节中,都最大化地体现了方便、体贴患者的原则,让看病不至成为一个疲惫不堪、充满挫折的过程。
一项由国际著名调查机构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当中,香港市民对香港的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满意率更高达99%。
这并非香港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准先天地多么高尚。香港人能幸运地享受世界上最好的医疗服务,是锐意改革的结果。香港现行公立医院体制系于1985年由澳洲一家顾问公司设计,经过广泛公众咨询,于1990年正式成立医院管理局,接管所有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医院管理局并非政府机构,而是法人团体,是一个高效、专业的机构,其一系列制度设计与配套措施(如独立的投诉与调查机构)构筑了香港高效、公平的公立医疗体系。
此外,政府充足的投入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香港公立医院的费用92%来自于政府拨款,医护人员类似于公务员,有固定薪酬,制度设计中医生更没有以开药获得提成的可能。
作为丰裕社会,香港有内地现阶段不具备条件去学习的地方。但是,许多技术性的细节,需要尽快“拿来”。
(摘自《现代青年》2014年第1期下)
医院并不远,按理早该来了。之所以一拖再拖,除了以为几天就会下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讲粤语,怕沟通起来麻烦。这回是硬着头皮去的。
不过,一个半小时下来,看病的经历堪称愉快,遂将一点体验和细节记录下来,以期对内地医院有所启发和借鉴。
到医院的时间是两点多一点儿,先去普通科门诊缴费,也就是相当于内地的挂号。这道程序需要出示身份证、住家地址和电话等个人信息,因为香港居民在公立医院看病。药不花钱,所以需要验明正身。
挂号费是45港币,不分内科外科或者更细致的科室。“4点钟行吗?”征得我认可后,窗台后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个大约64开大小的浅黄色简易文件夹—一个有我姓名和条形码的“小黄本”,也就是一本医疗记录册。一张纸条上打印着如下内容:8诊室门就诊,序号为24,就诊时间是下午4点。
我同时被告知,每次就诊都需要提供这个“小黄本”,不管前往哪家公立医院——这一点很好,不用换家医院就要重新建一个病例本,有利于节约资源。
挂号时医院就会告知患者准确的就诊时间,这一点很贴心。知道了准确的就诊时间,就不用在医院苦等了,也可以分流就诊的人群。我们于是到附近的银行办了点儿事,约一个小时后,返回医院,坐在8诊室门前等候。诊室的门前有几排椅子,大概因为人人知道自己的就诊时间,没必要一直等,所以在我等候的时间段里,椅子上一直没坐满人。
按医疗记录册上的提示,我在等候的时间里,用旁边的自动测压机量了血压、测了身高与体重,机器吐出的打印数据显示一切正常。整个缴费、候诊区约200平米,有三处放置了自动量血压、测身高与体重的器械,足敷使用。
候诊室的中间,坐着内地医院中没有的角色——身穿深绿色工作服的“业务支援”,其职能有点像“不管部部长”,专管与患者候诊有关的一切事情。比如我们刚刚缴完费来到候诊区,一个“业务支援”立即过来看我们的单子,然后将8诊室的位置指给我们。再比如,向每个刚进候诊室的患者发放口罩。不仅医生,患者也要戴口罩。老婆的口罩戴反了,被“业务支援”看到,过来指点正确的方式。
每个候诊室的门前,都有一个电子显示牌,按序号通知患者进去就诊,不用医生在里面喊,也便于患者清楚什么时候轮到自己。4点16分,显示牌上出现“24号”的字样,该我了。
诊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宽敞,要比内地大医院的医生诊室宽大不少。比较起来,缴费处工作人员与“业务支援”的空间要逼仄得多了。第二个印象是东西多:内地诊室除了一张桌子,往往四壁萧然,没什么东西。这个诊室可好,电脑、书籍、小器械等,还有一张供检查用的床,满满当当。医生叫护士,按右手边的铃即可。给我看病的十来分钟里,医生按了两次铃,每次,几乎都是手刚拿开,护士即推门而入。
感觉得到,医生在这里处于相当中心与权威的位置。
医生看了我的患处,认为不是大问题,开了一种抗生素药和一种消炎药,告诉我需要护士清洗伤口。这个环节中,印象最深的,是医生给患者的诊断意见即时输入电脑,当场打印出来,放在“小黄本”里,而不是手写。这样一来,患者就不用面对常见的医生那一手“金蛇狂舞”“蚯鳝暴扭”的字了。
出了诊室,去清洗伤口。刚到清洗室门前,“业务支援”出现了,告诉护士:是说普通话的。护士有些歉然地说:我的国语说得不好呀。我说:挺好的挺好的。
清洗时,护士拉上一个布帘,与外面隔开,然后从架子上整齐码放的几摞蓝包中取下一个,打开,里面是一叠整齐的小块方形纱布、两个塑料钳子,还有一个蓝色的小托盘用来盛放药水。一个患者一个包。处理完后,将包打上,应该是消毒之后再用。
至今,我已经去清洗了四次伤口,每次都是不同的护士,每次清洗时,都被问询到“疼不疼”,声调均相当柔和、亲切。最近一次,还被护士问起这几天是否冲凉,并被告知可以在来换药之前冲凉,冲凉时用凉水对着伤口将浴液冲掉。为防我没听懂其意,这位护士还让我复述一遍她的话。
最后的一道程序是拿药。先到一个窗口递交药方,拿到一个号码,然后坐在大厅里等待叫号。这一点似乎与内地一般医院不同,显然,这样的安排,使每个患者不必直接将药方交给药房,然后站在窗前等待药房人员捡药。
与在内地医院拿药最大的不同,是内地医院往往需要排大队。这家医院的药房则有一个独立的大厅,有约一百个座位的椅子。药房的窗口上方,悬挂一个很大的黑色电子显示屏,上面一次显示十几个号码。患者的号码出现在屏幕上,意味着药已捡好,才起身去排队,其他的坐在椅子上等候即可。排队者站在一条绳子拦成的通道内,快到拿药的窗口前有道黄线,排到的人才能越过黄线,站到窗口前领药。
电子屏幕上显示取药号码的同时,广播里同步用英语、粤语播出排到的号码,语调极其柔和,近乎催眠,听长了也不觉得吵闹、心烦。
这家公立医院规模不算大,但药房里人手很多,有七八个工作人员在捡药、发药。因此尽管有近百人在等候,但取药的速度很快。我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药都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没有五花八门的包装,也没有成份说明。袋子上贴有一张纸条,上面除了标示用法之外,还写有“小心放置,以免儿童误服”的字样。
香港公立医院的药,除了价格贵者,一般不用患者掏钱,而所有的药由香港医院管理局统一采购,包装简单,药量不多。想起半个多月前在北京看颈椎,花了280元钱照了肌电图,结论是“在正常范围”。但医生还是相当豪放地一口气开了6种药,花去我近700块钱,不禁唏嘘。
值得一提的,还有医院的候诊室里建有盲道,方便盲人患者就诊。此外,医疗记录“小黄本”里夹有一张“重要通告”,也值得一记。通告的内容是告诉病人,医院的员工可能请病人提供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将用于健康护理,以及发生灾难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公共部门。这是出于对病人隐私的尊重而做的提醒。
省时间、不累、被照顾得很仔细,是这次看病的主要体验。需要说明的是,从药房近百人拿药的事实推测,这家医院尽管称不上是大医院,规模也不算太小,但看病、取药过程有序、流畅,服务质量上乘。作为内地人,对其身为公立医院而有如此优良的服务,难免深有感慨。
环视医院所有显眼的地方及角角落落,没有任何“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之类的标语口号,也没有什么承诺性的宣示。但每个环节和细节中,都最大化地体现了方便、体贴患者的原则,让看病不至成为一个疲惫不堪、充满挫折的过程。
一项由国际著名调查机构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当中,香港市民对香港的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满意率更高达99%。
这并非香港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准先天地多么高尚。香港人能幸运地享受世界上最好的医疗服务,是锐意改革的结果。香港现行公立医院体制系于1985年由澳洲一家顾问公司设计,经过广泛公众咨询,于1990年正式成立医院管理局,接管所有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医院管理局并非政府机构,而是法人团体,是一个高效、专业的机构,其一系列制度设计与配套措施(如独立的投诉与调查机构)构筑了香港高效、公平的公立医疗体系。
此外,政府充足的投入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香港公立医院的费用92%来自于政府拨款,医护人员类似于公务员,有固定薪酬,制度设计中医生更没有以开药获得提成的可能。
作为丰裕社会,香港有内地现阶段不具备条件去学习的地方。但是,许多技术性的细节,需要尽快“拿来”。
(摘自《现代青年》2014年第1期下)
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加美好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体会不到宽容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宽容是一种资源。我们在宽容...
幸福就是那么简单
幸福是什么? 简单就是幸福。 听一首优美的音乐,唱一首喜欢的歌曲。家里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和家人聊聊天。或者什么都不想,放下工作的繁忙,到...
你为何感动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有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虽说不论背景、身份、知名度,但十大人物总是煜煜生辉,做出了意义非凡的大事情。 当然,一个人令人感动...
幸福在于心态,快乐在于充实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
热搜
当代寝室名
清纯女大学生
京城八大美人
富婆交流会
淡黄的长群
不醒人室
六位帝皇玩
乱室佳人
未来富婆群
读者言论2020年第1期
自救式消费
求人家拍照腿短
没有骗不到的人
独处时迷人
交际时乏味
304分辨性别法
体外器官
韩式半永久的微笑
微信里007
发际线稳住了吗
年终奖稳住了吗
73855定律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读者言论2020年第4期
熬最晚的夜泡
最贵的枸杞
给眼睛喝的凉水
被动畅聊型人格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你是我的单曲循环
苟且红利
读者言论2020年第5期
猛兽是单独的
牛羊则结队
情死于无趣
爱生于无惧
东方爱幻想
西方很现实
最先知道春天来临
读者言论2020年第6期
脱贫脱单不脱发
无情无疫
大疫灭亲
疫情别恋
小心疫疫
见利忘疫
洗头化妆美颜直播
读者言论2019年第20
读者言论2020年第7期
真肥假宅
洗头式社交
云监工云守望
盐于律己
甜以待人
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
不结婚没价值了吗
古人用典
今人玩梗
储薪积虑
薪如止水
薪平气和
薪尽自然凉
日常三大错觉
间歇性崩溃
送命式熬夜
做梦式想暴富
习惯性治愈
婚后复穷
差旅高手
旅行奇遇
旅行高手
带茶具旅游
人生样本太少
清醒思考的策略
被嫌弃的父母
父母一生的命运
苏东坡南渡北归
故宫寻找苏东坡
苏轼命运
惊艳的人名